近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教育部、自然资源部、生态环境部、商务部、应急管理部、国务院国资委、海关总署、中国证监会、国家矿山安监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了《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。
《方案》提出,到2027年,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明显提升。铜原料保障能力不断增强,力争国内铜矿资源量增长5%~10%,再生铜回收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。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升,突破一批铜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关键工艺和高端新材料,高端装备制造能力明显增强。培育一批铜产业优质企业,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。
《方案》指出,推动铜产业高质量发展,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,以创新为根本动力,提升铜原料保障能力,规范产业发展秩序,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,加强上下游协同,促进高端化、绿色化、智能化转型,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。
《方案》指出,推动铜产业高质量发展,重点从强化国内原料保障基础、推动结构调整、提升产业创新能力、推动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、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等5个方面开展工作。
在国内原料保障基础方面,一是推动国内资源增储上产。扎实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,协同开展矿山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,加快推进在产项目扩能、新项目建设。二是鼓励矿产资源综合利用。加强钼、金、银等伴生资源综合利用,提高资源开采回采率、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。三是强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。加强废铜加工配送能力,推动再生铜产业集约化、高值化发展。
在推动结构调整方面,一是促进铜冶炼有序发展。推动铜冶炼发展由产能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,坚决淘汰落后工艺。二是优化产业布局。鼓励铜冶炼和化工、建材等产业耦合发展,支持培育铜精深加工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。三是培育优质企业。围绕新能源、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需求,重点培育铜产业专精特新、“单项冠军”企业,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。
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方面,一是完善创新体系,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、高等院校等开展研究工作,重视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。二是加快关键技术攻关,开展高性能铜合金材料制备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和关键设备研制。
在推动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方面,一是支持绿色化改造升级。加强铜冶炼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,到2025年底前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铜冶炼产能全部完成环保绩效A级改造。建设有色金属行业绿色低碳公共服务平台,加快推广一批节能低碳技术。二是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。落实《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(2024—2026年)》《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工厂(矿山)建设指南》《关于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促进矿山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深入推进数字化、智能化技术在全产业链的深度应用,加速新技术、新装备、新模式推广应用,大力推动人工智能(AI)技术与铜行业的融合应用。
在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方面,一是加强国际投资合作。加强国际互利合作,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和水平,支持国内企业参与国际交流合作。二是提升对外贸易合作水平。鼓励高端铜基新材料及制品出口,支持铜冶炼企业加大初级产品进口,发挥期货作用,保障企业风险管理障。
《方案》明确了多项保障措施,一是加强组织领导。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本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,扎实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。二是强化政策支持。统筹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等现有资金渠道,鼓励资源开发、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。三是营造良好环境。鼓励相关行业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,积极服务企业发展,开展质量提升、品牌建设、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等活动。密切跟踪市场动态,发布行业景气指数和运行报告,引导企业理性投资、科学决策。完善铜产业标准体系建设,加快科技成果转化。完善铜冶炼行业规范条件,打造一批行业标杆企业,引导行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。研究制定行业诚信白名单、铜材行业自律公约等,强化行业自律,引导企业规范经营。
(杨莹)